祝賀🚴🏼♀️!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文公布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意昂2体育一舉斬獲兩項特等獎,實現零的歷史性突破🐼!我校共獲獎31項!
我校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列表:
序號 |
獲獎項目 |
完成人 |
獲獎等級 |
1 |
報國擔當、融合創新、智慧賦能的雙領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張軍 胡海巖 王曉鋒 栗蘋 薛正輝 武楠 肖烜 張瑋 苟曼莉 嵩天 李誌強 車輝泉 林驥佳 劉媛 張麗娜 朱元捷 |
特等獎 |
2 |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國防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
王曉鋒 張建國 羅慶生 陳鵬萬 王海福 王亞斌 李東光 馬天寶 謝雨珈 |
特等獎 |
3 |
五學通達的信息類研究生高階學習模式探索與實踐 |
陶然 龍騰 趙維謙 高梅國 武楠 邢成文 費澤松 陳禾 李榮華 辛怡 單濤 李偉 |
一等獎 |
4 |
二元主體⛱,三全育人工程領軍領導人才教育理論與實踐 |
馮慧華 項昌樂 胡耀光 左正興 林程 閆清東 張衛正 薛慶 劉誌兵 趙玉壯 孫碩 郝佳 |
一等獎 |
5 |
工科高校經管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
魏一鳴 劉平青 孟凡臣 唐葆君 張祥 王月輝 李勇 |
一等獎 |
6 |
理念先導、機製保障🙎🏼♂️、全面融入——理工科高校“紅色育人路”實踐模式探索 |
趙長祿 包麗穎 藺偉 王征 季偉峰 王泰鵬 薛正輝 劉曉俏 劉存福 劉淵 紀惠文 |
一等獎 |
7 |
“紅色基因立根🍮,協同育人啟智” 自動化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與實踐 |
王美玲 楊毅 劉彤 栗蘋 王雪 高琪 王力 馬立玲 徐繼寧 鄧方 劉偉 霍德茹 胡宇航 |
一等獎 |
8 |
“揭榜掛帥”引領的“教學賽研用”五維一體國防雙領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林德福 宋韜 王偉 王江 龍騰 唐勝景 王輝 劉新福 張福彪 |
一等獎 |
9 |
高層次應用創新人才“產學研聯盟+全行業平臺”培養模式探索 |
王震坡 陳旵明 張照生 張雷 鄧鈞君 劉鵬 |
一等獎 |
10 |
以“四型”人才為導向的材料類研究生“三元五段”分類培養模式 |
金海波 王浩宇 劉艷 龐思平 孫秋紅 吳川 |
一等獎 |
11 |
計算機新工科基礎課程體系與在線混合教學實踐 |
嵩天 黃天羽 禮欣 |
一等獎 |
12 |
“創新驅動、追求卓越、融合育人”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 |
王戰軍 李明磊 周文輝 王茹 黃明福 劉欣 陳玲 王超王貞惠 |
一等獎 |
13 |
新工科形勢下基於能力培養的力學專業本科-研究生貫通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趙穎濤 胡海巖 方岱寧 胡更開 劉青泉 洪家旺 馬沁巍 朱睿 周蕭明 劉廣彥 王學雲 |
一等獎 |
14 |
面向世界一流專業新形態復合型教育教學高品質資源 |
羅森林 潘麗敏 王越 吳舟婷 朱元捷 傅雄軍 宋佳 |
二等獎 |
15 |
大學物理“精品課堂、精品慕課⛳️👨🏽🦳、精品教材”三精一體的“金”課建設 |
胡海雲 劉兆龍 吳曉麗 馮艷全 繆勁松 李英蘭 石宏霆 |
二等獎 |
16 |
一中心、三驅動↪️:數學建模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李炳照 王宏洲 李學文 閆桂峰 孫華飛 郭冀隆 |
二等獎 |
17 |
基於實體實驗室體系的科教融合型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實踐 |
龍騰 史天貴 彭紹春 蘭山 栗興 高峰 陳浩 張曉丹 姚朋君 曲佳皓 楊正 |
二等獎 |
18 |
鑄魂樹人、強化交叉融合、培養國防領軍領導人才十五年創新實踐 |
陳鵬萬 王曉鋒 徐豫新 劉彥 焦清介 王海福 柏利 韓姍杉 王亞斌 王偉 張建國 石青 閆石 張宇 宋婷婷 |
二等獎 |
19 |
管理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復合型人才一體化培養模式創新 |
王兆華 佟巖 陳旵明 陳翔 吳水龍 張斌 王博 李曉慧 齊英傑 |
二等獎 |
20 |
多源協同交叉共融的工科大學生實踐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 |
李忠新 黃彪 薛慶 宮琳 史建偉 毛宇峰 呂唯唯 李宏才 李鶴鳴 |
二等獎 |
21 |
航天精神⚽️、重大工程與課程群建設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喬棟 張忱 尚海濱 曾祥遠 溫昶煊 劉新福 祁瑞 尹兆鈺 |
二等獎 |
22 |
基於 MOOC 的高等數學混合式教學創新與實踐 |
徐厚寶 閆曉霞 李翠哲 李保奎 |
二等獎 |
23 |
精密製造工學領域研究生“強基🛎、創新、精工”培養模式 |
王西彬 焦黎 周天豐 劉檢華 解麗靜 何洪文 鄂嵋 劉誌兵 梁誌強 顏培 周世圓 李欣 仇天陽 滕龍龍 沈文華 |
二等獎 |
24 |
走科教協同之路👰🏼,育拔尖創新人才 |
張小玲 趙文祥 胡長文 張汝波 趙玥 支俊格 王博 敬靜 張鋒 遲瑛楠 黃學斌 盧士香 |
二等獎 |
25 |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實踐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付鐵 馬樹奇 鄭藝 李春陽 |
二等獎 |
26 |
“立德鑄魂、興趣驅動、閉環反饋”研究生培養範式探索與實踐 |
夏元清 鄧誌紅 閆莉萍 王軍政 任雪梅 楊毅 戴荔 翟弟華 張金會 |
二等獎 |
27 |
面向管工融合的“教學練考賽”一體化經管類實驗教學體系開發與實踐 |
黃璐 楊誌宏 陳翔 陳浩 王揚衛 劉瑞紅 劉慧 |
二等獎 |
28 |
傳承使命擔當 “四對接、四融合” 培養新時代一流人才的研究與實踐 |
彭熙偉 夏元清 栗蘋 鄧方 張宏亮 廖曉鐘 林海 冬雷 馬中靜 陳振 高誌剛 沙德尚 |
二等獎 |
29 |
全面融合·全程貫通——軍車動力領軍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
左正興 廖日東 韓愷 李向榮 伍嶽 閆清東 章振宇 趙振峰 張衛正 鄂嵋 孫柏剛 王字滿 張付軍 |
二等獎 |
30 |
“理想信念+科技創新+競賽實踐”的交叉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
閆天翼 陳端端 肖楠 辛怡 |
二等獎 |
31 |
基於學科特色“學-賽-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李光亮 於德華 |
二等獎 |
進入北京市特等獎終評環節的五個項目的簡介:
報國擔當🧛🏼、融合創新、智慧賦能的雙領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第一完成人♊️:張軍
其他完成人🍈🙂↕️:胡海巖、王曉鋒、栗蘋、薛正輝🧘♂️、武楠、肖烜🍜👏🏽、張瑋、苟曼莉、嵩天、李誌強、車輝泉、林驥佳、劉媛👩🏭、張麗娜、朱元捷
成果簡介🎩:本成果瞄準教育教學在理想信念教育轉化力👎🏿、人才培養體系革新力、雙創能力培養引領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項,實施國防科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報國擔當”為使命,以“融合創新、智慧賦能”為驅動力,構建“1-3-3-53”的全人化人才培養改革體系。秉承一個領軍領導人才培養新理念——“胸懷壯誌、明德精工👨🎤、創新包容、時代擔當”;打造“三全”——全人化💴、全鏈條、全方位的培養新範式,構建“三強”——強協同、強智慧、強雙創的育人新模式,實施“五協、五融、五化”的改革新舉措。十余年的改革創新實踐👙,學校的人才培養實現從“育才”到“樹人”、從“教為中心”到“學為中心”、從“重實踐訓練”到“強創新驅動”的三大提升,在國家重點領域培養了一大批領軍領導人才✴️✏️,走出了我們黨創辦和領導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紅色育人路上的生動“意昂2招商實踐”🗡。
創新點:首創紅色資源協同育人新範式🧝🏻♀️,牽頭成立“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建立全國首個思政教育虛擬仿真教學中心🦹♀️,薪火相傳、多校聯動👨🏽🔧、紅色育人;獨創“寰宇+”人才培養新模式🌪。提出“工程科學家”培養理念🏯😝,成立徐特立學院人才培養特區,系統實施以專業重塑為核心的“寰宇+”人才培養改革✫;原創高水平雙創教育新機製。提出創新品格和能力相長、創新精神與素養互促的新機製😸,涵育“國家最大”的創新創業特色文化🍼。
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國防拔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第一完成人:王曉鋒
其他完成人🎴🤸🏽:張建國、羅慶生、陳鵬萬🧙🏽♀️、王海福🧖🏽♀️、王亞斌、李東光、馬天寶、謝雨珈
成果簡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構建十大育人體系。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強化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成立跨學科“兵器學科特區”,打造“通識教育+大類基礎+專業貫通”國防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為主製訂了兵器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工程教育認證補充標準📡👩🏽🚒,引領我國兵器類專業規範化建設🧠。優化兵器類專業培養方案,重構兵器類專業知識體系,立體構建了教材體系,規劃出版全國首套兵器類專業系列教材。依托校企實踐基地❣️,創新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模式👨🏿🔧,探索兵器類專業信息化、數字化改造的新途徑,全面提升學生雙創能力,獲省部級以上科創獎勵100余項。推進兵器類專業群建設💴,形成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國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並推廣應用📎。
創新點🦸♀️:傳承延安根軍工魂,用紅色基因武裝時代新人,培養學生矢誌軍工鑄國之利器;打造兵器學科特區,深化書院製改革,實行大類招生與交叉培養,造就國防拔尖人才;重塑專業建設理念,為主製訂兵器類專業標準引,引領我國兵器類專業規範化建設;重構課程教材體系,實行專業間“大類打通”🦹🏿♀️,專業內“本研貫通”➡️,出版首套全國兵器專業類系列教材🪯;註重科研教學融合🧑🎨,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資源,利用虛仿技術🕵🏻♀️,提升學生雙創能力。
五學通達的信息類研究生高階學習模式探索與實踐
第一完成人⏏️❤️🔥:陶然
其他完成人🧖:龍騰、趙維謙🥻、高梅國⛔、武楠🧑🍳、邢成文、費澤松🧑🦼🌸、陳禾👇🏿、李榮華、辛怡、單濤、李偉
成果簡介:成果經過老中青三代人十余年傳承建設👨🏿⚕️,聚焦國防尖端領域高層次信息類研究生人才培養,凝練並確立了核心素養內涵🚆👮🏻:立誌、強基、攻堅、協同、衍新;建立以“紅色資源、名師團隊、高端平臺、重大項目、實踐基地、國際合作”的“六維”協同育人資源體系⛹️,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建立知識“按需接入”🧝🏻♂️、能力“通達養成”的高階學習模式,將培養環節中的“規定動作”與“高階學習”相融合,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系統化的學習成長通道,通過過程管理和多要素立體評價👼🏼,賦能和保障能力提升🤷🏻♀️🎱。成果培養了一批服務軍工科技行業的高水平人才,形成了先進的育人模式💲,創出了信息人才培養的“意昂2招商實踐”。
創新點:該成果創新性提出“五學通達”的領軍人才培養新理念🔭,滿足新時代高層次人才認知特點和社會需求🛒🏋🏻;提出“六維融通”的資源配置新模式,貫通課程體系,打破時空約束,高效賦能人才培養↙️📅;提出“導向型,全過程”的多元立體評價新機製,圍繞五學達成度按需調整培養路徑,保障高階人才培養質量。
二元主體,三全育人工程領軍領導人才教育理論與實踐
第一完成人:馮慧華
其他完成人:項昌樂、胡耀光、左正興、林程、閆清東、張衛正🐬、薛慶、劉誌兵🎗、趙玉壯、孫碩、郝佳
成果簡介:本成果聚焦“師生”二元主體🦍,建立了以“德、智、能”為聯系紐帶與關註重點的師生成長共同體長效發展機製👩🏿🏭;形成了“體系性知識跨界融合、創新性思維實踐依托、系統性工程能力輸出”的工程雙領人才培養模式👩🏼🦰;全方位構築高階內涵“三全育人”平臺,形成依托“大項目”“大型號”的人才“托舉成長”的意昂2招商工經驗;建立了以“Vi-Like”能力要素模型及理論為核心的“多維度、分層次🙅♀️、漸進式”領軍領導力培養體系。成果秉承“延安根🛍、軍工魂”紅色基因👧🏕,持續探索如何將國防科研及重大裝備研製中的科研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於“鑄重器”中“育棟梁”🗣,形成了“二元主體協同發展👈🏼、三全育人共享價值”為核心理念的工程雙領人才教育理論與意昂2招商工實踐。
創新點:創新性提出了“二元主體協同發展🕴🏻、三全育人共享價值”的育人理念,構建了師生成長共同體,使學生成才與教師成就協同發展;形成了“體系性知識跨界融合、創新性思維實踐依托、系統性工程能力輸出”的工程雙領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大項目、大型號,探索出一套工程雙領人才“托舉成長”的育人經驗🧔🏽♀️;構建了工程雙領人才“Vi-Like”能力要素模型與相關理論🛵,形成“多維度、分層次、漸進式”領軍領導力培養體系。
工科高校經管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
第一完成人🪔🕴🏼:魏一鳴
其他完成人:劉平青、孟凡臣🍲、唐葆君、張祥、王月輝📇、李勇
成果簡介:在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背景下,針對經管類人才培養同質化和特色不足、學生知識能力需求與教學供給匹配不足、教書育人主動性與科教融合不足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該成果立足工科高校經管類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通過持續十年探索經管學科與工科的融合實踐,從培養環節、課程開發👨🏽🔧、教學內容、實訓環節等四個方面的供給側,揭示出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科學規律,具有明顯的創新性🧑🏿🍼。
該成果的推廣效果成效突出,教學改革成果持續湧現🛒,獲全國優秀教材🤩,形成國家級教學名師及團隊🫁;人才培養質量被第三方評價機構高度認可👌🏿;改革經驗在國內高校產生廣泛影響🫸🏼;改革成效通過了國際權威機構的認證;為國防事業和首都發展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創新點🧑🏻🍼:本成果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教學理念上,“四個轉變”破解教學供給難題,學生主動學習的轉變👨🏽🎤、教師主動講課的轉變⚈、模塊化課程群的轉變😿、教學重點的轉變,促進師生共學-共創-共贏;二是在教學模式上,強化金工實習、生產實習、專業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四個實習”👩🏼,形成思維-心智-知識-能力的育人模式;三是在教學方法上,開展“八個多元化”🎒,實現教育生態的大變革🤗。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每四年評選一次👃,是各高校多年教育教學活動的成績總結,是為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總結凝練優秀育人成果👩⚕️,提高成果示範引領作用🙍🏼♂️,加快構建一流育人體系,培養一流人才方陣而組織評選的獎項。